作者:贾朋
书名: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研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期:2021年3月
内容介绍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作为一项典型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为了保障低收入群体能够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的成果,原劳动部在1993年发布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最低工资的法律法规。199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因此,在1995年前后,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相继发布了月最低工资标准。此后,最低工资作为一项典型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持续上升,最低工资的覆盖面也不断扩大。
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最低工资规定》以取代1993年施行的《企业最低工资规定》。新的《最低工资规定》要求“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此后,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发布了适用于非全日制用工人员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8年底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2009年暂缓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此后,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好,2010年起又开始了一个最低工资标准的密集调整期。
进入“十三五”以来,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一节中“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和“完善初次分配制度”一节中“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的要求,各省市对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趋于保守。2020年,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一些省市推迟了原定的最低工资调整计划。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一些地方于2021年重新启动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
考察最低工资制度产生的影响是劳动经济学中的经典研究主题。短期来看,由于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的限制,最低工资上调首先可能引起的不是就业变化,而是工资变化,即工资水平低于新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力工资会被提高到新的最低工资水平,从而产生截断效应。其次,厂商为了维持工资的行为激励效应,会刻意在低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之间维持一定的工资差距。因此,最低工资在提高低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同时,还可能会推动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增长,从而产生溢出效应。最后,提升后的最低工资可能超过了部分非劳动参与人员的保留工资,从而吸引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增加个体劳动供给。
中期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的调整成为可能。因此,厂商可能会通过改变不同类型劳动力雇佣数量和工作时间的组合以最大化利润。这一调整可能直接影响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和工作时间并间接影响他们的劳动收入。其次,对低技能劳动力数量的调整还可能会影响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最后,由于家庭是不同类型劳动力的组合,为了保持家庭消费不发生较大变化,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变化可能会迫使同一家庭中高技能劳动力改变劳动供给,从而引起家庭联合劳动供给的变化并进而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长期来看,如果个体在生命周期的较早阶段就暴露在最低工资的影响下,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在职培训和人力资本积累,并进而对个体的工资获取能力和工资不平等产生影响。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最低工资调整的实践为分析评估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影响奠定了基础。本书回顾了关于最低工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中国最低工资数据库(CMWD)和关于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微观调查数据,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和执行情况,研究了最低工资可能产生影响的多个方面,如就业效应、劳动供给效应、溢出效应、不平等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等,有助于学术同行把握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可为政策制定部门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提供参考。
本书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3CJY017)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的支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