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屈小博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21 10:05:00

屈小博,男,陕西西安人,1974年12月, 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电子信箱:quxb@cass.org.cn;电话:010-65283152(办)。

2010.10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出站。

2016.10-2017.10,斯坦福大学 访问学者

工作与出访经历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关系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2016年10月5日至2017年10月4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利国际研究所(Stanford FSI)、斯坦福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

2013年7月7-20日赴香港科技大学高级研究院(HKUST IAS)做短期学术交流访问,期间参加“Huma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研讨会,并做教育回报的学术报告与讨论。

2012年12月15-17日,赴泰国曼谷参加了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和Thail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主办的“非正规就业项目第二阶段”研讨会,并报告论文。

2012年1月15-22日赴南非约翰内斯堡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参加“劳动力内部迁移对代际支持、健康和收入的影响”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作“migrants and China urban market from evidence of CULS3”的发言。

2012年9月3-11日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参加英国经济社会理事会(ESRC)主办的“迁移、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作“Migration and Economic Impact to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Parents: Evidence from China Urban Labor Survey”的发言。

2012年10月1-7日赴奥地利参加第495次“萨尔茨堡全球论坛”,并在论坛就中国教育不平等问题发言和讨论。

2011年4月22-24日赴印度新德里(India Delhi),参加“Informal Employment, Poverty and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国际研讨会,作“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Formal and Informal employment”会议发言。

2011年8月-9月,赴韩国首尔(Korea Seoul)参加世界银行的组织的政策评估培训学习项目:The Regional Impact Evaluation Workshop“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Development Programs: Turning Promises into Evidence.

主要研究成果

屈小博、吕佳宁:《机器人应用对企业生产率和创新的影响》,《学术探索》,2022年第8期。

屈小博、王强:《城市住房价格异质性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住户调查微观数据与住房成交大数据匹配的证据》,《城市与环境研究》,2022年第2期。

屈小博、胡植尧:《提升教育能降低家务劳动时间的性别差异吗?——基于CFPS数据的证据》,《学术探索》,2021年第8期。

屈小博、王强:《工作搜寻: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种模式的选择》,《社会发展研究》,2020年第4期。

屈小博、程杰:《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政策反应》,《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屈小博,吕佳宁:《大学教育质量与劳动力市场表现——基于工资回报的分析》《经济学动态》,2020年第2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8期全文转载。

屈小博,余文智:《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及其工资效应——基于城市规模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20年第1期。

屈小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及趋势》,《劳动经济研究》,2019年第5期。

屈小博、余文智:《不同规模城市的农民工工资结构存在差异吗?》,《城市与环境研究》,2018年第2期。

屈小博:《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有效吗?——来自“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微观证据》,《劳动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

高凌云、屈小博、贾朋:《外商投资企业是否更高的退出风险?》,《世界经济》2017年第7期。

屈小博、程杰:《劳动力供给转变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联度》,《改革》2017年第3期。

屈小博、高凌云、贾朋:《中国制造业就业动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2期。

屈小博、程杰:《中国就业结构变化:“升级”还是“两极化”?》,《劳动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

都阳、蔡昉、屈小博、程杰:《延续中国奇迹——从户籍制度改革中收获红利》,《经济研究》,2014年第8期。

屈小博:《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工资差异变化——“天花板”还是“黏地板”?》,《财经研究》,2014年第6期。

Albert Park and Xiaobo Qu, 2014, “Informality, Returns to Education, and Labour Marker Integration in China”, Indian Journal of Labour Economics, Vol.61, No.2.

高凌云、屈小博、贾朋:《中国工业企业规模与生产率的异质性》,《世界经济》,2014年第6期。

屈小博:《培训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收益贡献的净效应:基于平均处理效应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 2013年第8期。

屈小博:《教育回报与劳动力市场的非正规性:来自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证据》,《世界经济文汇》2013年第5期。

屈小博、都阳:《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教育、培训及其回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3年第5期。

屈小博、程杰:《地区差异、城镇化推进与户籍改革成本的关联度》,《改革》,2013年第3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

都阳、屈小博:《城市产业发展、就业需求与人口流动:中国与国际经验》,《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第3期。

屈小博、程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户籍改革成本与城镇化推进》,载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4——从人口红利到制度红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屈小博、程杰:《户籍改革成本与城镇化推进》,《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13年第5期。

屈小博:《中国城市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基于非正规就业异质性的收入差距分解》,《南方经济》,2012年第4期。

屈小博:《城市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财经论丛》,2011年第2期。

屈小博:《就业弹性变化及其对十二五期间就业政策的含义》,载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8月。

屈小博:《非正规就业与收入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10年10月。

屈小博、都阳:《中国农村地区间收入差距及构成变化(1995~2008):基于基尼系数的分解》,《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7期。

屈小博:《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就业的影响》,《中国劳动经济学》,2009年第2期。

屈小博:《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演变、发展与思考》,《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年第3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保障制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Du Yang and Xiaobo Qu, “Retirement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Mode and Theories”, The China Population and Labor Yearbook, Volume 2: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Resources, Leiden Boston: Brill. 2010.

QU Xiaobo and Albert Park, “Returns to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in Urban China: Evidence from CULS3”, Working Paper for World Bank Research Program on “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in the Post-Crisis: Understanding Informality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Protection”.

屈小博:《不同规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CSSCI),独著,2009年第3期。

屈小博:《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来源与认知差异实证分析》,《财经论丛》,2009年第2期。

屈小博:《农户消费行为两阶段LES-AIDS模型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屈小博:《交易成本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8期。

屈小博:《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竞争力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3期;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农业经济导刊》,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第130-136页。

霍学喜、屈小博:《西部传统农业区域农户资金借贷的需求与供给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

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课题

主持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与收益研究”,(编号:14BJY034)。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项目“十三五促进就业问题研究”。

作为劳动力市场咨询专家,负责世界银行项目“云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World Bank:Yunn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ject)中典型职业与人才需求分析。

负责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研究项目:“北京市预防失业的政策储备研究”。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委托课题“经济转型背景下农民工就业结构变化研究”。

参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院与西北大学联合组织的“中国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实地调查。

负责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重点招标课题“农民工落户城镇与户籍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课题编号:CIRS2012-7)。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中等收入阶段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课题“十三五期间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作为咨询专家组成员,负责亚洲开发银行评估与技术支持项目“增强陕西制造业行业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经济分析”(TA 8092-PRC :Strengthen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Development of Priority Sectors in Shaanxi Province)中制造业行业技能供需匹配分析。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劳动力市场转变与中等收入阶段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应对”(71173234)。

主持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项目:“城乡统筹改革实施进展与效果评价——成都市郫县战旗村”。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研究课题:“北京市人口流动、产业发展与就业需求研究”。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英国经济社会理事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ESRC),UK)项目:Assessing the impact of internal labour migration on patterns of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older people: the cases of China and South Africa.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委托研究课题:“中等收入国家的就业和失业特征——基于“六普”数据的经验证据”。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IDRC) 项目:Informal Employment, Poverty and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研究项目:Labour Market Informality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Employment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to Economic Crisis in China.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委托研究课题“农民工中长期供求关系和就业结构研究”。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研究课题““刘易斯转折点”与未来经济发展”。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统计局委托研究项目“农民工动态监测研究”。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统计局委托研究项目“中国劳动力市场调查评估”。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二五就业弹性和就业增长的预测研究”。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福特基金研究项目(The Ford Foundation):Reshaping China’s Welfare System: A Multi-Sector and Region Study.

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农村人口结构变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20090450520)。

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项目“非正规就业对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2011-139)。

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重点项目“理解收入差距与劳动力市场转型”(2010-03)

奖励

获得《中国农村经济》学术期刊2013年度优秀论文奖。

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2年青年优秀论文奖。

获得2009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