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李培林:推动我国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章作者:李培林  发布时间:2017-09-06 15:3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当前我国民生建设面临各种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今后一个时期民生建设的重大原则,制定民生建设切实可行的举措,推动我国民生建设再上新台阶,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五年来民生建设的伟大成就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大力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建设,近五年来成就斐然。

  第一,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近5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年均增长速度不仅远超过物价增长水平,也超过人均GDP的增长水平,保持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增长基本同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少出现过的良好局面。2016年,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已经降到30.1%,按国际标准达到宽裕水平。住房和汽车消费进入千家万户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增长,通讯、旅游、休闲、健身、终身教育等新兴消费方兴未艾。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以基尼系数衡量的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达到约3亿人。当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任务依然艰巨。

  第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水平提高。在世界各国,就业状况都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政府政绩的关键指标。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转型升级压力加大,一些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去产能任务繁重,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妥善处理去产能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一些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的情况下,我国在经济增长下行的时候还能保持就业稳定,实在是来之不易。与此同时,我国不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法规,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和劳动权益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尽管客观上这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比较优势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无论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来看,还是从社会进步来看,都是早晚必须跨越的门槛。

  第三,科教兴国成就显著,我国正在形成新人口红利。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特别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我国尽管在民生建设上各方面都急需投入,但只有教育是用法律形式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当年GDP的4%,这在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放缓的情况下,实属不易。目前,我国在全面实行城乡9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制度优化,加强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资助,基本解决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跨越性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率)目前已达到40%左右,城镇则达到60%左右。在以劳动力总量和比例为标志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弱的情况下,以劳动力素质(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平均技能)为标志的新人口红利正在形成,这为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奠定了人力基础。

  第四,社会福利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宏大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是一个国家居民生活的安全网。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过去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口比例较低。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8.9亿人;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7.5亿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77万人。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支柱,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为框架,以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为辅助,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宏大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第五,极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将全部消除。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数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近5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扶贫减贫力度,提出到2020年全部消除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的我国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在2017—2020年的4年中,我国将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宏大减贫工程,任务非常艰巨,也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现阶段继续推进民生建设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

  近5年来民生建设的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跨越了一大步。现阶段继续大力推进民生建设,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

  第一,民生建设是最大的政治。世界各国社会制度的竞争和比拼,国家和社会的人心向背,都决定了民生建设的政治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提高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是一个重大原则。

  第二,民生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发展是民生建设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经济搞不上去民生能够持续改善的。但经济增长是遵循周期波动规律的,而福利和民生期望则通常是刚性增长的。因此,必须遵循民生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要防止空头福利承诺误国,更要防止民粹福利主义绑架民意。

  第三,民生建设的投入要多方开源。经济发展要靠搞活企业和市场,要降低税负,而降低税负则会减少财政收入,民生建设如果过度依赖财政则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民生建设必须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一方面要突破利益的藩篱,大量减少不必要行政支出,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另一方面广泛开源,动员和激励各种社会力量推进民生建设。

  第四,民生建设的机制要考虑长远。民生建设要注重长期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我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民生建设制度对未来影响巨大。而且制度一旦建立,就会产生“制度依赖”,要改变就很困难。要坚持适度普惠的原则,小步快走、逐步提高;要坚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原则,优先扶助最需要社会扶助的人群;要坚持社会政策托底的原则,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

  第五,民生建设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民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尽管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依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经济产出水平、人均资源水平、人均生活和福利水平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减少和消除贫困(包括相对贫困)等,都不能期望一蹴而就,都不能空喊不切实际的目标,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文章出处: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