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特大城市肩负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也无法回避人口集聚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带来的挑战。户籍改革要富有战略远见,深刻认识城市发展中不同群体的角色与关系,着眼于构建城市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基础,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的互补格局是城市竞争力源泉
互补的年龄结构:流动人口延续城市青春活力。如果说城市本地人是半百之年的老人,流动人口就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两类群体的融合让城市保持活力。根据2016年城市住户抽样调查显示,以上海为例,本地户籍人口平均年龄接近48岁,城镇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36岁,农村流动人口只有30岁,流动人口将上海老年人抚养比从55%降低到40%,拉低了15个百分点。
互补的人力资本结构:流动人口推动城市均衡发展。特大城市自身人力资本存量难以支撑持续发展,流动人口恰到好处地补充了人力资本的“两端”。一端是以城镇流动人口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一端是以农村流动人口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上海本地户籍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位于城镇流动人口(12.9年)和农村流动人口(9.5年)之间,城镇流动人口中大专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到50%以上,农村流动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普通劳动者占到60%。
互补的工资分布:流动人口保持城市竞争力。特大城市的工资分布更具有延展性,既能够以高工资吸引高端人才、创造高效率,也能够以相对低成本吸纳普通劳动者、维持竞争优势,本地人同样从中受益。以上海为例,代表高技能、高生产率的城镇流动人口工资水平最高,2016年平均月工资达到9442元,代表普通技能、相对低成本的农村流动人口平均月工资为6255元,本地户籍人口的工资分布位于两类流动人口之间,平均月工资为7578元。流动人口迁入并没有冲击本地人就业和工资,也没有扩大工资差距,本地户籍人口的工资基尼系数为0.380,包括流动人口在内全部劳动者的工资基尼系数也只有0.382。
互补的岗位分布:流动人口保障城市转型升级。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城镇流动人口岗位偏向于创新性,农村流动人口岗位偏向于常规性,共同为城市注入创新动力和转型保障。研究发现,上海城镇流动人口中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接近45%,工作类型偏向于非常规性的认知任务,农村流动人口中普通服务人员和操作工人占比接近四分之三,工作类型偏向于常规性的操作任务,这两类岗位都难以用机器替代。
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特大城市持久竞争力基础
户籍改革要富有战略远见。特大城市未来国际竞争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战略远见和雄伟气魄,特大城市思路决定了全国户籍改革出路,改革应该突破思维定式,重新审视“人口承载力”概念,深刻理解改革成本与收益的内涵。城市人口规模变动的过程就是城市人口与经济、产业相互匹配适应的过程,是一个城市经济效率优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发展适应内外环境冲击的调整过程。适当增强城市人口规模变动的弹性不会对城市发展带来难以应对的冲击。
居住证制度要以人为本。居住证制度需要维护中低收入群体的尊严,不宜直接将当前经济贡献与积分一一对应。流动人口的贡献和价值也并非仅仅通过税收、缴费等显现指标体现,需要深刻理解迁移的价值,增加稳定居住和工作年限的积分权重。关注经济和就业形势新变化,新经济、新就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传统的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不适用于这类群体,应该完善积分政策留住创新人才。
公共服务体系要一视同仁。特大城市更需要重视短期无法落户、持有居住证居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应该做到居住证与本地户口基本无差异。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居住证享受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范围,从优先序来看,子女教育、住房购房、就业登记和失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应该予以保障,不宜将这些公共服务作为排斥人口流入和人口调控的工具,避免改革陷入困境,城市持久竞争力逐步丧失。
文章出处: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