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23 【小】 【中】 【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成立、发展与邓小平同志的关怀和指导密不可分。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他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心和指导,进一步激励我们迈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奋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以下简称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但它的起点并不是1977年。早在两年前,1975年初,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开始对各领域进行整顿时,即高度关注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对其工作下达了许多指示和部署,要求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代管学部”,办好理论刊物《思想战线》这一宣传阵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继续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建设多次指导,体现了其对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召开解决军队、交通、工业、农业、科教等方面问题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着手整顿。(来源:《邓小平画传》)

 

  一、邓小平整顿下学部工作开始恢复

  1960年,为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划归中宣部直接领导。“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部正常秩序被打乱。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学部部分人员陆续回到北京并恢复工作,学部暂时由国务院科教组代管。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后教育部恢复,学部又改由教育部代管。但此时的教育部整顿任务十分繁重,代管学部力不从心。

  北京市文津街3号中国科学院院部旧址(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1975年1月,四届人大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邓小平等人为副总理。2月,重病中的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邓小平在周恩来总理治病疗养期间“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本着对国家、民族和党的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责任心,邓小平开始对各领域进行整顿。在整顿科学事业的同时,邓小平着手恢复遭受严重破坏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管理被提上日程。

  1975年1月6日,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一号文件发出的第二天,邓小平就找到刚恢复正常政治生活的胡乔木谈组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问题。6月以后,随着整顿进一步铺开和深入,迫切需要舆论宣传和思想理论工作的支持。6月8日,邓小平约见胡乔木,商谈成立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事宜。关于政研室的任务,除了写文章、承担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具体工作外,邓小平明确提出还要“代管学部”。邓小平希望通过政治研究室领导学部这支当时中国最大的、有组织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将宣传理论队伍组织起来,为当时的中央作理论上和学术上的探讨。

  邓小平对学部工作抓得很紧。6月29日邓小平再次同胡乔木谈话,就此前谈话中胡乔木对于代管学部的忧虑,他再次提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一定要把学部的业务工作管起来,并商定学部的政治工作由国务院政工组管,行政工作由国务院办公室管;还提出学部要办个刊物,由政研室指导。随后指示中央组织部提出学部负责人人选,并要一位副总理召集国务院办公室、政工组和教育部,就此事发一正式通知。此后邓小平还对胡乔木说:学部适当的时候要考虑从学术界人士中安排副主任。

 

  邓小平与胡乔木

  1975年7月5日,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成立,由胡乔木、吴冷西、胡绳、熊复、于光远、李鑫、邓力群等同志组成。7月9日,胡乔木向邓小平汇报了向中组部提出的学部临时领导小组人选问题。7月11日,政研室负责人开会商谈学部工作,确定由胡绳联系学部,并于会后向邓小平写了简报,邓小平批示请李先念办。7月16日,国务院发布学部领导机构名单,郭沫若仍任学部主任,并组成学部临时领导小组负责学部日常工作。7月17日,胡乔木召集学部新领导人开会,商谈工作方针和分工,确定准备把下放的业务人员调回来工作。7月18日,胡乔木再次向邓小平汇报了经中组部批准的学部人事安排和临时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情况。

 

  胡绳

  于光远

  经过整顿,至7月下旬起,被派到学部的军宣队、工宣队陆续撤离,学部下放农村的研究人员被召回,研究所科研业务逐步恢复。9月,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若干事项的通知》,规定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直接受国务院指导,其地位同于科学院,相当于部委一级单位”。

 

  二、邓小平指导学部创办《思想战线》杂志

  在邓小平亲自领导过问下,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在联系学部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意义最为重大。一是组织了学部党组,帮助确立了领导人选和分工,开始恢复学部秩序。二是请示国务院准备办一个叫《思想战线》的杂志。邓小平亲抓刊物的创办工作。虽然最终刊物没能办成,却体现了邓小平对学部和这个刊物的重视。

  邓小平在领导整顿过程中深感宣传阵地重要。为此,他成立政研室,抓学部工作和创办新的理论阵地《思想战线》。1975年6月29日,邓小平同胡乔木谈话中即提出“学部要办个刊物”,后来还指示说“学部可以出好多刊物,每个所都可以出,现在先集中力量出一个综合性的。要利用各种周年纪念写文章,例如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发表多少周年纪念,这样写文章的题目就多了”。邓小平对这个刊物非常重视,此后,他又在七八月间几次催问此事。

  9月5日,学部临时领导小组起草了关于创办《思想战线》的请示报告初稿。随后,形势的发展,使邓小平更加认识到创办《思想战线》的重要性。9月13日,邓小平会见来送江青在大寨讲话材料的胡乔木、吴冷西。在胡乔木谈到学部办刊物问题时邓小平指示:“你们也要抓紧筹备,把《思想战线》办起来。别人写文章,你们也可以写,但不要影射,要讲道理。这个刊物的重要文章,要交政研室审定,有些文章还要送中央和国务院审查。”

 

  1975年的邓小平(来源:邓小平纪念网)

 

  《思想战线》不单单是学部的刊物,也不只是政研室的刊物,而且是国务院要办的刊物。9月19日下午,邓小平会见前来请示工作的胡乔木,在谈话中再次从中科院所办的科普刊物《化石》杂志谈到学部办刊物问题,指出:“《化石》这样的刊物主席还这样关心,学部办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主席还会不关心?”邓小平谈话后,9月22日学部临时领导小组起草的关于创办《思想战线》的请示报告初稿送给胡乔木审阅修改,刊物拟于年内试刊,1976年1月正式出版。胡乔木于10月4日以学部临时领导小组名义上报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对刊物的刊名和性质、办刊方针等作了说明。第二天,邓小平审阅胡乔木改写的关于创办《思想战线》杂志的请示报告并作出批示:“拟同意,请主席批示。”6日,邓小平又在毛泽东圈阅后的请示报告上批示:“请政治局同志传阅后退胡乔木。”邓小平创办《思想战线》的急迫心情于此可见一斑。

  但此时政治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10月中下旬,邓小平主持国务院期间的工作受到影响。即使在这种环境下,邓小平仍然高度重视学部刊物的创办。11月4日,邓小平在约胡乔木谈话时,告诉胡乔木:“你们以后就是抓紧这两件事:一件是把编辑《毛选》的工作做好,一件是帮助学部把刊物办好。要把办好这个刊物作为政研室的主要任务。”然而,随着形势发展,因为历史原因,《思想战线》杂志的创办工作就此停了下来。

 

  三、“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指导

  197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名称,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地位同于中国科学院,相当于部委一级的单位”。至此,学部正式从中国科学院独立出去,胡乔木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位于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职务。复出后的邓小平分管科学和教育工作,指导处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不少具体工作。

 

  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在十届三中全会上讲话(来源:邓小平纪念网)

 

  1977年9月9日,邓小平对《来信摘要》反映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研究人员建议恢复和重建我国民间文学工作一事作出批示:“照转请华主席审示。我个人意见,提得对,但目前还来不及处理,待一些时候再说。”9月22日,邓小平又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反映该院有关负责人的问题,作出批示:“社会科学院处于无人负责领导的状况,应考虑。”并转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

 

  1977年8月,邓小平和叶剑英、李先念在中共十一大主席台上(来源:《邓小平画传》)

  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同其他部门一样,也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为此,邓小平先后两次与社科院领导谈话,明确表示要把社科院单独保留下来。1977年11月28日上午,邓小平和李先念听取胡乔木等人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商谈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班子问题。针对有人提议将国务院政研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并一事,邓小平提出国务院政研室还是单独保留下来好,负责人可以兼两个单位的职,政研室调来的年轻人也可以和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所挂钩,研究所的有些活动他们也可以参加,扩大知识面。12月20日,邓小平和李先念再次听取胡乔木、邓力群、于光远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汇报,指出:

  要注意不要纠缠历史旧账,要和一切犯过错误而改正了的同志团结起来,问题就容易解决。纠缠历史问题,算历史旧账,会改变政治方向,这不符合毛主席的政策。社会科学院的运动要与业务结合起来进行。

  随着党和国家建设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有布局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1978年3月28日,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在胡乔木提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增加若干研究所时,邓小平指出:

  赞成增加新的研究所。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庙,有了庙,立了菩萨,就可以动起来了。有些翻译人员,有专门知识的人,年龄都很大了,不赶快给他们立个庙,过些年就没办法发挥他们的作用了。党史也是一样,现在还有些老人,再过几年,老人没有了,很多事情就没办法再了解。

  按照邓小平谈话精神,1977—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了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经济研究所、新闻研究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研究生院和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研究和出版单位。苏联东欧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也在这一时期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旧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这时期,邓小平关于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了数次谈话,明确提出“自然科学固然重要,要搞好,社会科学也很重要”,并“大力提倡学术讨论和交流”。1977年11月3日,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王浩教授,在谈话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发现有前途的,要有比较好的方法帮助他们早出成果。不仅是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要大力提倡学术讨论和交流。各种学报和刊物,都是交流的场所,还要召开学术讨论会。要允许犯错误,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要允许犯错误,允许说话。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重要讲话(来源:邓小平纪念网)

 

  1979年1月至4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在北京举行。第一阶段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第二阶段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提出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大家认识到社会科学的落后局面并急起直追,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我们绝大多数思想理论工作者都应该钻研一门到几门专业,凡是能学外国语的都要学外国语,要学到能毫无困难地阅读外国的重要社会科学著作。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一定要深入专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彼知己,力戒空谈。

  此外,邓小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这些意见对今天的社会科学工作依然颇具启发意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图为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来源:《求是》2024年第16期)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研究组编著《邓小平画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戴立帅、李婷:《邓小平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星星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

5、单天伦:《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总第92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

6、郭文杰:“从胡乔木手迹看历史转折中的国务院政治研究室”,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832998029033443&wfr=spider&for=pc

7、程中原:《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和1975年的整顿》,《中共党史资料》第61辑。

8、邓小平纪念网:http://www.dengxiaopingnet.com/GB/index.html9、邵恒春:《“党内一支笔”胡乔木的“写作经”》,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775688754238310&wfr=spider&for=pc

文章出处:中国历史研究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