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2018年第3期目录摘要
文章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8-06-14 09:52:00

技术替代趋势下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研究

穆怀中  杜芳雨

【摘 要】文章依据劳动力技术替代趋势下全生产要素养老保险缴费理论,提出基础养老保险按“产出”缴费新模式,并运用数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基础养老保险按“产出”缴费适度水平上限,近期为2.5%,远期为5.5%左右;适度水平下限近期为1.8%,远期为2.4%左右。养老保险按“产出”增加值缴费模式,在养老保险缴费总量增长、总量缺口减小、总量可持续性提升及缴费率下降、降费可行性、缴费主体产业间均衡等方面均呈现良好趋势。在此基础上,文章针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替代 基础养老保险 缴费模式 适度水平

【作 者】穆怀中 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杜芳雨 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基于协同效应和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

逯 进  刘 璐  郭志仪

【摘 要】文章以1993~2015年31个省份为样本,以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为研究重心,探讨老龄化与人口迁移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协同效应;并对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的5个单向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老龄化整体上对产业结构有正向影响。具体来看,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会随着人口迁移的增加而增强;老龄化加快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倒逼企业以技术和人力资本替代劳动和物质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益;但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且增加了社保负担,对产业升级产生阻碍;此外,老龄化虽然推动了老年消费增加,但老龄产业的发展还有待提高。文章建议,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引导人口有序迁移,提高老年消费市场的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老龄化 人口迁移 产业结构 协同效应 中介效应

【作 者】逯 进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刘 璐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郭志仪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互联网技术对人口迁移的跨时期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吕昭河  翟 登

【摘 要】由于网络技术不同于以往的技术,基于其应用在数量边际递增上的技术外溢性具有空间穿透性的判断,因此研究互联网对人口迁移的时空重构的影响机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采用1995~2015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使用人口迁移的“推—拉”模型,借助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互联网技术对迁出人口的时空效应的计量分析。根据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两时期划分,揭示出在2006~2015年空间外部性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发现互联网技术的新空间特性放松了产业中心与人口中心耦合关系的刚性约束,互联网在促进了近距离人口迁移的同时,抑制了远距离人口迁移;在加速整体城镇化进程中,有利于区域性大城市人口聚集。文章最后提出通过互联网技术促进区域间协调均衡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迁移 互联网 空间外溢性

【作 者】吕昭河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 翟 登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问题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林 宝

【摘 要】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文章利用联合国发布的1980~2015年各国或地区分城乡、年龄、性别数据分析发现,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总人口城镇化是世界大部分国家或地区、不同收入阶段和不同城镇化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且老年人口城镇化与总人口城镇化之间具有较明显的线性关系。中国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更为严重。大规模人口流动是中国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而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水平低导致土地依赖则是中国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更为严重的两个重要制度性原因。理解中国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问题应该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应对老年人口城镇化滞后问题,要从缓解滞后状况和应对滞后后果两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老年人口 城镇化 滞后 人口流动 国际比较

【作 者】林 宝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劳动力外流对城乡养老风险的影响

刘成斌  高 翔

【摘 要】劳动力大规模外流使城乡老年人的养老风险面临着巨大挑战。文章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4年的基线数据,将养老风险操作化为子女的经济支持风险、生活照料风险、情感慰藉风险3个方面,实证分析劳动力外流对养老风险影响的城乡差异,并深入探讨其关键机制。研究发现,对城镇老年人而言,劳动力外流对其代际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风险有加剧作用;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劳动力外流对其子女的经济支持风险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其生活照料风险有加剧作用。通过影响渠道的检验发现,子女经常性地回家探望是其中的调节机制。基于此,文章探讨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期化解城乡老年面临的养老风险。

【关键词】劳动力外流 养老风险 城乡差异 回家探望 市民化路径

【作 者】刘成斌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高 翔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城乡生命表编制方法探析

李建新  刘瑞平  张 莉

【摘 要】文章基于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模型生命表,通过发现死亡水平内部规律性,建立稳定的函数关系式,对城乡婴幼儿死亡概率进行调整,并与以往对婴幼儿死亡概率调整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各类模型生命表调整的合理性。文章还分别采用Logistic 模型和Kannisto模型对中国城乡高龄老年人口分性别死亡概率进行拟合比较,对高龄老年人口死亡概率原始值进行修正。最后,采用以上方法编制计算出对婴幼儿和高龄老年人口死亡概率调整之后的中国分城乡分性别生命表结果。

【关键词】第六次人口普查 模型生命表 死亡率 城乡

【作 者】李建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刘瑞平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张 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代理家计调查与农村低保瞄准效果——基于CHIP数据的分析

韩华为  高 琴

【摘 要】文章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农村住户数据,构建了基于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的代理家计调查瞄准框架。基于四类测量方法系统评估和比较了农村低保政策的实际瞄准效果与代理家计调查下的瞄准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代理家计调查框架拟合优度较高,代理指标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关系显著;采用代理家计调查瞄准方法时,农村低保的瞄准效果明显优于实际瞄准效果;在改善农村低保瞄准方面,基于OLS分地区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代理家计调查框架比基于OLS总样本回归的代理家计调查框架的效果稍好;代理家计调查方法在降低西部地区漏保率方面效果更好,而在降低东部和中部地区错保率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引入代理家计调查方法有助于提升其瞄准效果。

【关键词】农村低保 瞄准效果 代理家计调查 回归模型

【作 者】韩华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高 琴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

精准扶贫、人情支出与农村家庭医疗负担

马志雄  丁士军

【摘 要】文章在揭示家庭医疗负担与人情支出关系的基础上,评价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大病家庭医疗负担的影响。使用Tobit模型和处理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农村家庭人情支出指标可以作为监测大病家庭医疗负担是否沉重的“风向标”,大病冲击会减少家庭的人情支出;目前精准扶贫政策对建档立卡家庭(贫困户)的大病医疗负担缓解效果显著,并且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非建档立卡大病家庭(非贫困户)更易遭受沉重的医疗负担,并在大病冲击下呈现出一定的脆弱性;对于非贫困户来说,当期患有大病对家庭医疗负担影响较大,随着时间推移,大病对家庭负担的影响逐渐减弱。因此,在贫困户识别方面,除了从家庭人均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识别外,将人情支出的变动作为识别维度有利于实现更为精准的贫困户识别。文章建议采用人情支出的变动来监测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负担是否沉重,以及是否属于“因病致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 大病 医疗负担 人情支出

【作 者】马志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丁士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老年人失能率测算及变化趋势研究

丁 华  严 洁

【摘 要】文章基于2011、2013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面板数据,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两个维度对中国老年人的失能率进行测算,并对跨年追踪人群的失能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ADL截面失能率在3次调查中为10.26%~11.08%,IADL对于老年人身体功能要求较高,3次调查测算的失能率为20.73%~21.61%。用两种工具测算出的老年失能率均表现出在不同队列、性别、城乡、婚姻和受教育程度人群之间的显著差异。跨年追踪的同一队列老年人失能率上升迅速,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率在追踪的4年间呈翻倍趋势。失能老人规模的科学测算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是制定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政策的重要基础。为了对中国老年人失能率进行更科学的判断,文章建议,在测量工具的设计上要综合考虑认知能力、心理健康、情绪和行为等多个维度。此外,相关调查在抽样设计时需要考虑高龄组的样本分配,提高失能率测算的准确性。

【关键词】失能率 活动能力 追踪调查 老年健康

【作 者】丁 华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 严 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洪亮  朱星姝

【摘 要】文章使用2013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Wagstaff指数和Erreygers指数测算中国中老年群体健康差异,并使用RIF-I-OLS分解方法从社会经济地位、人口学特征和生活环境3个方面对影响中老年健康及其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呈平稳上升趋势,收入、教育、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规模、睡眠时长和地区等因素对中老年群体健康及健康差异有重要影响,其中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睡眠时长的增加有利于健康状况的改善,但中老年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地区和性别差异,发达地区、男性、已婚群体健康水平高于贫穷地区、女性、未婚群体。虽然中国富人的健康水平高于穷人,但这种健康差异在明显缩小,收入和睡眠时长既利于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利于健康差异的缩小,而受教育程度对健康差异的影响呈非线性特征。

【关键词】健康 健康差异 RIF-I-OLS分解 中老年

【作 者】王洪亮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朱星姝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学术研讨会综述

崔树义  田 杨  杨素雯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