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2020年第3期目录摘要
文章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0-07-01 15:27:00

疫情冲击下保企业稳产业促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武汉大学稳经济保就业课题组

【摘 要】 当前,对冲新冠肺炎疫情所引致的经济下行,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以保促稳的核心是就业,关键是企业,基础是产业。为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民生保卫战”的双重胜利,文章提出,要治理实体经济的“断点”“痛点”“堵点”“难点”,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通过保企业促就业;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鼓励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激发灵活就业增量;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大力开展多种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以训稳岗”,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强化对非正规就业的政策支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鼓励国内制造业在转移过程中把产业发展的“根”留住;加大力度稳外贸稳外资,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企业复工复产 就业优先 灵活就业 产业链供应链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研究                          

张桂文 吴 桐

【摘 要】 文章在研究疫情对供给、需求,以及市场工资率和就业概率影响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企业、就业群体3个方面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根据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估算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的新增就业损失。结果显示,在乐观、中性和悲观3种预期的情况下,新增就业量分别减少142.16万人、477.92万人和678.61万人,新增就业损失分别为8.70%、29.26%和41.55%。文章建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保居民就业必须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在做好援企稳岗工作的同时,借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和拓展城乡就业空间。

【关键词】 保就业 新冠肺炎疫情 供给侧结构改革

【作 者】 张桂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吴 桐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就业效应”                                 

李子联

【摘 要】 文章通过测算高等教育质量指数,对全国和地区层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所带来的“就业效应”进行综合检验。结果表明:(1)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给社会就业带来了“直接效应”,即高校扩招以来虽然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幅度总体较小,但较大程度地促进了整体就业水平的提高;(2)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给社会就业带来了“间接效应”,即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通过促进科技创新而间接提高就业率;(3)市场开放、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也是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因素,发挥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在这些因素中的积极作用,能够更为有效地提升就业水平。因此,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促进新形势下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 社会就业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

【作 者】 李子联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中国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胜利 姚 健

【摘 要】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和流动特征的变动,流动人口失业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文章利用2014和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中国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变动趋势进行初步分析,并通过嵌套模型、奥萨卡模型对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017年省际流动人口失业率为2.31%,比2014年上升1.19个百分点。流动特征、个人特征和制度特征的变动是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上升的3个主要决定因素。失业保险、流动模式、流出地耕地、宅基地的变动对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25.02%、6.55%、18.51%、2.44%。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降低流动人口失业风险。文章建议关注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变动问题,将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通盘考虑,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提升其技能应用水平和职业流动能力。

【关键词】 失业风险变动 流动人口 奥萨卡模型

【作 者】 杨胜利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姚 健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与再外出研究                        

吴方卫 康姣姣

【摘 要】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不仅对区域劳动力供需平衡产生影响,也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的优化。文章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回流、再外出的流动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利用2013和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反复流动的现象,外出的原因主要为增加收入,回流的原因主要为照顾老人及子女等非经济因素,流出地与流入地在政治、社会及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差异促使回到流出地的劳动力心理成本不降反增而再外出,再外出的原因还与农业经营收入的相对低稳定性有关。厘清农村劳动力回流与再外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保持区域劳动力供需平衡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劳动力外出 劳动力回流 再外出

【作 者】 吴方卫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教授; 康姣姣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互联网使用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                     

宋林 何洋

【摘 要】 文章运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不同农村劳动力群体就业选择的影响。文章着重从农村劳动力互联网使用的性别和年龄差异角度进行考察,研究表明:(1)互联网使用在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使农村劳动力由自雇型就业向受雇型就业转变,非正规就业比例下降。(2)互联网使用在促进壮年劳动力非农就业、受雇型就业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且降低了非正规就业比例;对青年劳动力和年长劳动力的影响则不显著。(3)互联网对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存在差异,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和受雇型就业的促进作用比男性更明显,对降低男性劳动力非正规就业效果较显著。最后,文章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劳动力 就业选择

【作 者】 宋 林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 何 洋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刘传明 马青山

【摘 要】 文章基于2005~2018年中国278个地级市数据,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DID模型评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为正值,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及缓解资源错配等途径促进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中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科技水平较高、传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西部地区、小城市、科技水平较低及传统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的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未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 全要素生产率 宽带中国 理论机制

【作 者】 刘传明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马青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地铁开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王学渊 李婧薇 赵连阁

【摘 要】 文章从城市人口规模与房地产及商业市场动态变化的现实条件出发,阐释地铁开通的交通替代和交通创造效应的作用机理,基于2014~2018年中国21个城市19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日度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方法系统考察新开通地铁线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交通替代效应与交通创造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地铁开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异质性:(1)在常住人口规模为400万~700万的城市,交通替代效应大于交通创造效应,地铁开通提升了空气质量;(2)当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700万~900万之间时,交通替代效应可能被交通创造效应抵消,地铁开通并未明显改善空气质量;(3)在常住人口规模大于900万的城市,交通创造效应超过交通替代效应,空气质量在地铁开通之后不升反降。因此,对于交通需求不断增加的特大型和超大型城市来说,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周边的职住平衡,实施污染型交通方式的绿色化升级,激励居民的绿色出行,是治理交通污染的根本性举措。

【关键词】 地铁 空气质量 交通替代 交通创造 断点回归

【作 者】 王学渊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婧薇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赵连阁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增长滞后问题研究                

果 臻 彭 媛 梁海俐

【摘 要】 文章使用调整后的中国和发达国家人口死亡数据,运用百分位数法、死因分析等方法,探析1980~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增长的态势、死亡年龄分布规律和死因构成。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中国老年人口死亡状况持续改善,但预期寿命增长速度偏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中国老年男性预期寿命与21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80年的1.0年扩大到2015年的3.4年,女性由3.5年扩大至4.3年。低龄老人死亡状况改善迟缓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差距逐渐扩大的直接原因。其中,防治低龄老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是降低中国老年人口死亡率的重点。未来3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将加速上升,建立健全老年人口健康改善的长效机制将成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长期增长的关键。

【关键词】 预期寿命 死亡年龄模式 百分位数法 低龄老人 死因分析

【作 者】 果 臻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彭 媛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梁海俐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老年流动人口群体差异及异地生活感知研究                          

李含伟

【摘 要】 目前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群体多样性日趋明显,城市管理与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亟须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群体差异进行研究。文章使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6个大城市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老年流动人口群体异地生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长期居住愿望和社会融入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城”型比“乡—城”型老年流动人口异地生活感知更好;“主动型”比“被动型”老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感知更好;流动距离越长,生理和心理健康越差,但市内跨区(县)的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愿望最低,而省内跨市的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愿望最强;收入水平对老年流动人口生理和心理健康影响不显著,但会显著影响其长期居住愿望和社会融入;“社交型”比“宅居型”老年流动人口异地生活感知更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老有所为是提升其异地生活感受的有效途径;女性比男性老年流动人口有更好的异地适应性,健康自我感知和长期居住愿望均优于男性;学历较高、年龄较轻、配偶健在的老年流动人口有更好的异地生活感知。最后,文章提出改善老年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老年流动人口 群体差异 异地生活感知

【作 者】 李含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