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2020年第4期目录摘要
文章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0-08-17 10:25:00

中国老年人口同居问题研究

张 翼

【摘 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但老年同居与青年、中年同居不同,在老年单身男性和女性中,低收入人群的同居发生比高于高收入人群。在城镇化与迁居化的影响下,老年人口在“空巢”之后的独居,必然产生照料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老年单身男性“需要照料”的人群同居发生比较高;老年单身女性中,农业户籍比非农户籍的同居发生比高。另外,老年单身男性的成年儿子越多,越易于形成同居格局;老年单身女性的成年女儿越多,形成同居格局的概率越低。

【关键词】 同居 老年同居 单身老人 个体化社会

【作 者】 张 翼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劳动力外流与资金汇回的净减贫效应

邹薇  樊增增

【摘 要】 针对中国国内普遍存在的劳动力外流和资金汇回现象,文章使用4次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反事实”模拟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劳动力外流与资金汇回的净减贫效应,并分城乡比较不同迁移—汇款路径的减贫效果,揭示中国的减贫路径,服务精准扶贫。结果发现:(1)劳动力外流(迁移)使劳动力输出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2%~2.5%,家庭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严重程度分别下降3.8%~6.5%、4%~7%、3.9%~6.4%,减贫效果逐年增强;(2)资金汇回(汇款)使家庭收入提高15%~20%,汇款的收入边际效应为0.02%~0.03%,使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严重程度分别下降30%、34%和36%以上;(3)农村—城市迁移汇款路径的增收效应远大于城市—城市迁移汇款路径,二者均有显著的减贫效果,但农村—城市迁移汇款路径降低贫困发生率的效果更好。文章认为,政府应对农民工落户城市采取“不干预”政策,为劳动力流动和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关键词】 迁移 汇款 减贫

【作 者】 邹 薇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樊增增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农村持续性多维贫困特征及成因——基于能力“剥夺—阻断”框架的实证分析

姚树洁  张璇玥

【摘 要】 文章将贫困时长、受剥夺能力与脱贫概率相统一,利用“剥夺—阻断”框架研究多维贫困持续性,并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资料和Logit回归方法得到中国农村持续性多维贫困的能力分布,同时检验教育缺失代际传递形成持续性贫困的中介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当贫困达到二期后,家庭继续贫困的概率显著提高。医疗负担、生活结余等健康及生活质量缺失可在约50%的贫困期被阻断,而教育缺失却伴随着贫困期延长始终存在。弱势家庭低效人力资本代际累积显著延长家庭贫困时长,降低未来脱贫概率。这些研究发现对中国2020年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后持续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关键词】 持续性多维贫困 教育代际传递 贫困陷阱 人力资本

【作 者】 姚树洁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张璇玥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及其提升路径——基于100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陈明华  王山  刘文斐

【摘 要】 文章构建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2004~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无效率分解和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生态效率的内在增长潜力和外部驱动因素,进而探寻可行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1)观测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下游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中、上游。(2)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阻碍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且在中、上游尤其显著,通过废水废气减排来提高生态效率的潜力较大。(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对各地区生态效率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存在显著差异。上游应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在生态效率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中游应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下游应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效应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效率 非期望产出SBM模型 无效率分解 分位数回归

【作 者】 陈明华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 山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文斐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工资水平、环境污染对常住人口的影响

陈林  肖倩冰

【摘 要】 文章使用中国2003~2018年地级市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了职工平均工资与环境污染状况对地区常住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级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提升将增加本市常住人口数量;而环境污染则会导致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工资对常住人口的提升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城市、大型城市群内和省会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升对常住人口数量会产生较显著的正效应,但在城市群外区域和非省会城市这一影响不显著。环境污染的常住人口减少效应同样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中部城市、城市群外区域和非省会城市的环境污染会对常住人口数量产生显著的负效应,但在东部城市、大型城市群内和省会城市该效应不显著。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对环境污染的容忍程度相对较高,后发地区居民则对较低工资水平的容忍程度较高,总体上反映出不同地区居民的异质性偏好,并呈现出一种城镇居民对固有生活方式与居住偏好的“锁定”状态。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工资水平 常住人口 城镇人口集聚 新型城镇化

【作 者】 陈 林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肖倩冰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子女教育对老年父母健康的异质性影响研究

吕光明  刘文慧

【摘 要】 文章依据拓展的Grossman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结合中国家庭的代际联系特点,构建以子女收入、面对面和非面对面联系为中介的分析框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子女教育影响父母健康的异质性特征。结果发现:(1)子女教育对老年父母综合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子女收入衡量的预算约束机制与以面对面和非面对面联系衡量的非经济联系机制分别能够解释其中的34.3%和11.3%。(2)分城乡看,子女教育对城镇父母健康的正向影响较大,且完全通过子女收入间接产生;子女教育对农村父母健康的正向影响较小,有37.4%的影响通过3种中介变量间接产生。(3)分健康维度看,子女教育对城乡父母躯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影响主要通过预算约束机制发挥作用,对城镇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完全通过子女收入发挥中介作用,对农村父母心理健康的间接影响则相对较小。鉴于以上结论,文章建议塑造父母重视子女教育的良好氛围,出台弱势家庭的子女教育倾斜政策,强化对农村老龄健康事业的扶持力度。

【关键词】 子女教育 老年父母健康 中介效应

【作 者】 吕光明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刘文慧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对中国健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

李晓嘉  蒋承  胡涟漪

【摘 要】 文章利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考察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对中国居民健康多维贫困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1)新医改以来,财政医疗卫生总支出对中国居民的健康多维贫困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且对农村居民的减贫效应更显著。(2)分项支出的回归结果表明,公共卫生支出减贫的作用最为显著,而“补需方”的医疗保障支出的减贫效应比“补供方”的医疗机构支出更为显著。其中医疗机构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对农村居民的减贫效果更为显著;而医疗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的减贫效果更为显著。(3)年龄分组回归的结果表明,医疗卫生机构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对60岁以下居民的健康减贫效应大于60岁以上的居民;而医疗保障支出对60岁以下的居民减贫效应小于60岁以上的居民。(4)收入分组回归的结果表明,3项支出对收入超过贫困线群体的健康减贫效应大于收入低于贫困线的群体。在反贫困策略上,文章建议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支出机制;优化支出结构,适度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比重;对农村地区和特殊群体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健康扶贫政策。

【关键词】 财政医疗卫生支出 健康多维贫困 面板模型 减贫效应

【作 者】 李晓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蒋 承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胡涟漪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高等教育、个人能力与就业质量

张抗私  史策

【摘 要】 文章使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应用广义Roy模型分析高等教育和个人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影响高等教育决策,高等教育提升了个人综合能力,并影响就业质量。接受高等教育能够提升劳动者的工资和工作满意度,但会降低工作自主性。剥离个人能力后,高等教育使工资平均增长约110.5%,工作自主性下降约18.8%,工作满意度提升约16.4%。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均影响劳动者的高等教育决策,认知能力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非认知能力的3倍。“反事实”分析也表明,如果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提高,则工资增长率提高,工作满意度的增长率降低,工作自主性会快速下降。因此,文章建议重视青少年认知能力培养,有序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实现就业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个人能力 就业质量

【作 者】 张抗私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 策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机器换人”对劳动者工作质量的影响——基于广东省制造企业与员工的匹配调查

侯俊军 张莉 窦钱斌

【摘 要】 文章在对劳动者工作质量进行界定和测度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机器换人”对劳动者工作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者收入和改善工作环境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工作质量,这种正向效应在大规模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效应大小会随着实施时间的推移而减弱。(2)“机器换人”对40岁以下和低技能劳动者获得的工作质量提升更大;女性劳动者工作质量的提升更明显。(3)“机器换人”对极易被替代的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工作质量提升最明显,随着岗位替代难度的增加,提升作用逐渐减弱。文章认为,实施“机器换人”不仅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提升工作质量,实现体面劳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机器换人 制造业 工作质量 劳动者

【作 者】 侯俊军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张 莉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窦钱斌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