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2021年第5期目录摘要
文章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1-10-29 10:51:00

中国行业工资合理性研究                                       

柏培文 李相霖

【摘 要】 文章使用2003~2019年行业数据,对全国各地区行业工资合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行业间工资分配明显不合理,具有一定垄断性的行业劳动工资收益稳居前列,竞争性行业基本处于弱势地位,行业间劳动工资收益差距正逐渐增加,流动性逐渐减小和固化。劳动力稀缺地区(如西南)劳动工资收益较高,劳动力密集地区(如华中)劳动工资收益较低,发达地区劳动工资收益整体降幅较小,而其他地区降幅较大。中国各行业之间劳动工资收益差距的不合理主要归因于行业结构异质性诱发的工资决定机制不同。各地行业工资合理性呈现较强的地区相关特征,并受到周边地区环境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城镇化率、国有化程度、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因素对行业工资合理性影响较大。基于上述研究,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推进行业工资合理分配、促进劳动者合理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行业工资 合理性 流动性 收敛性

【作 者】 柏培文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相霖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市场一体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量”与“质”的双重考察

黄赜琳 秦淑悦

【摘 要】 文章利用199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消费升级的“量”与“质”两个维度,实证研究市场一体化对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1)市场一体化与居民消费升级总体呈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关系,2012年之后市场一体化对居民消费升级由抑制作用转向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农村居民消费、高收入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消费升级影响更为明显。(2)产品多样性、产需匹配度和产品质量升级能够有效调节市场一体化对消费水平提升的影响,产品多样性也能调节市场一体化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只有当产需匹配度较低、产品质量升级幅度较大时,市场一体化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才显著。(3)互联网发展强化了市场一体化对消费水平的先抑制后促进作用,并导致其对消费结构升级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互联网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品融合程度较低,无法满足当前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 市场一体化 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 消费升级

【作 者】 黄赜琳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研究员; 秦淑悦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通用型技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的研究

陈建伟 苏丽锋

【摘 要】 文章利用“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构建多期渐次DID模型,分析 ICT类通用型技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ICT类通用型技术加速了城市就业结构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主要表现为示范政策变量显著降低了制造业就业份额,且政策实施后动态效应渐次增强。(2)城市市场规模辅助解释了就业结构转型效应异质性,市场规模越大的城市就业结构转型效应越强。(3)网络效应是通用型技术影响就业结构的重要机制,存在较强网络效应的信息服务业受影响后就业份额显著上升,网络效应弱的服务行业就业份额变化不明显,而高度依赖信息服务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业就业份额下降。然而,网络效应较强行业的就业份额增量小于制造业就业份额减量,潜在含义是通用型技术推动就业结构转型的同时,可能会引起结构性失业。

【关键词】 通用型技术 宽带中国 网络效应 就业结构

【作 者】 陈建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苏丽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人工智能应用、人机协作与劳动生产率

胡晟明 王林辉 赵 贺

【摘 要】 文章通过引入人机匹配度拓展任务模型,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人机协作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形关系,人工智能的适度应用有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但过度应用会因人机不匹配而引发劳动生产率损失。(2)劳动综合能力增强可提高人机匹配度,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并且劳动者的情绪稳定、社交、信任等非认知能力的增强能显著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3)不同产业及岗位的人机协作对劳动能力存在差异化偏好,其中第一和第二产业人机协作偏好劳动者具备认知能力,而第三产业偏好非认知能力;常规和非脑力岗位偏好认知能力,非常规和脑力岗位偏好非认知能力。文章认为,需要合理规划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和程度,重视劳动者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应用 人机协作 劳动生产率 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

【作 者】 胡晟明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博士研究生; 王林辉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 赵 贺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博士研究生。

人口变动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柳如眉 刘淑娜 柳清瑞

【摘 要】 根据“七普”数据,东北是全国人口下降最严重的地区,其人口变动主要表现为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速和人口外流严重等特征。文章利用2003~2019年东北三省面板数据,分析人口变动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负增长导致人口总量减少和有效劳动供给不足;人口老龄化加速导致社会保障负担加重,抬高企业成本和政府债务;人口外流导致资本和人力资本大量流失,阻碍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些因素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东北地区市场化水平不高及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增长。

【关键词】 人口变动 人力资本 市场化指数 东北地区 经济增长

【作 者】 柳如眉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刘淑娜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柳清瑞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力高等教育回报率差异研究

黄 静 祝梦迪

【摘 要】 针对中国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的新特征,文章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力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差异及在不同等级城市中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高等教育回报率高于本地劳动力,高等教育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具有较强的提升作用,对流入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跨省流动及乡—城型流动人口的工资提升作用更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具有明显的自我选择效应,有能力的个体流动到生产效率更高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意愿更强,从而获得更高的教育回报率。文章认为,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顺应人口流动规律,消除注重地域属性并与福利挂钩的区域分割制度,清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高等教育回报率 城市异质性 户籍异质性

【作 者】 黄 静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祝梦迪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助理研究员。

人力资本对人工智能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282家人工智能上市企业的分析

王学义 何泰屹

【摘 要】 文章使用中国282家人工智能企业2010~201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对人工智能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企业绩效增长对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力资本具有高度依赖性。(2)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决定了高管薪酬应维系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遵循效率工资和报酬契约的条件下,提升高管薪酬水平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组织绩效、管理绩效和执行绩效等增强人工智能企业盈利能力。但高管薪酬水平不是越高越能创造企业绩效,其影响往往受制于企业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状况、管理水平和现代企业治理体系状况。(3)人工智能企业一定的研发人员规模可以产生规模优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技术成果产出及其市场转化效率。(4)人工智能企业中研发投入与人力资本的联动交互效应更加显著,提高研发强度可以塑造企业战略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进而拓展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5)人力资本对人工智能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这与人工智能企业、产业布局、行业特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密切相关。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研发投入 人工智能 企业绩效

【作 者】 王学义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何泰屹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数字经济时代新职业与经济循环

丁述磊 张抗私

【摘 要】 数字经济时代,新职业打开了就业空间,扩容了就业“蓄水池”。文章认为,社会分工深化是新职业产生的逻辑主线,数字技术创新和美好生活需要是数字经济时代新职业产生的驱动力。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中国经济循环呈现出新特征,表现为生产智能化、流通网络化、消费数字化。新职业通过提升数据生产力,优化数据生产关系对生产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新职业通过畅通生产过程为加快经济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新职业发展呈供需两旺的局面,但人才缺口大,同时面临市场发育不完善、权益保障不足等阻碍因素。目前亟须完善新职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快数据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积极构建专业学科设置与调整动态机制,建立健全权益保障体系,多措并举促进新职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畅通经济循环的新动能。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职业 经济循环

【作 者】 丁述磊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 张抗私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生育研究现状与问题——基于方法视角的观察                                        

宋 健 郑 航

【摘 要】 基于2016~2021年生育相关的经验研究文献,文章从方法视角总结和梳理中国生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当前生育研究围绕中国的生育水平、低生育水平的影响机制、如何提升中国的生育水平3个核心问题既产生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结论,也存在许多争议和困惑。从方法视角观察,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缺乏有效互补。定量研究主要聚焦低生育率的描述、解释、应对策略等,注重数据估计、因素分析和政策评估,对主观态度类问题探讨不足、理论创新不够、政策建议较笼统;定性研究聚焦生育文化、生育过程、特殊人群的生育困境等,注重文化理解和实地调查,对低生育问题关注不够、理论视角单一、研究主题边缘化。在持续低生育水平和生育政策宽松化背景下,进行方法融合,取长补短,有助于生育研究的拓展与深入。

【关键词】 生育政策宽松化 生育研究 低生育率 研究方法

【作 者】 宋 健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 航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