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正文
2021年第6期目录摘要
文章作者:中国人口科学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1-12-28 14:50:00

推进共同富裕:重点、难题与破解

黄祖辉 叶海键 胡伟斌

【摘 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明晰其内涵定义,纠正认识偏差,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文章认为,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在农民农村,要以农民农村为共同富裕的主要抓手,突出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拓展、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农村的带动与融合,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和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难题。同时,要重视初次分配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性、再次分配公平基础上的效率性,以及“先富带后富”的制度设计和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深化。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农民农村 重点 难题

【作 者】 黄祖辉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叶海键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胡伟斌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博士。

全球减贫成效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

易成栋 樊正德 刘小奇 高菠阳

【摘 要】 文章在分析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和发生率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构建分布动态学模型,对减贫成效进行多维测度,并实证检验影响减贫效果的因素。研究发现:(1)全球多数区域极端贫困人口数量与贫困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非洲贫困问题依旧严峻。(2)全球深度贫困和消除极端贫困类型国家占比上升,轻度贫困类型国家占比下降,贫困水平的固化程度严重。(3)全球绝对减贫成效存在区域差异,其中非洲的绝对减贫成效指数最低;亚洲和欧洲该指数较高,且上升趋势明显,美洲和大洋洲该指数下降。(4)以绝对减贫成效指数和相对减贫成效指数衡量的全球减贫效果均向好,但存在“质高量低”的情况,即贫困类型和净贫困类型向好的国家在总贫困国家中占比较低,而这类国家中消除极端贫困的国家占比较高。(5)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和提升贸易开放度是促进脱贫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认为,未来减贫工作应注重发展经济,消除深度贫困水平固化,巩固“脱贫”防止“返贫”,追求“质量并举”。

【关键词】 减贫成效 分布动态学 绝对减贫成效指数 相对减贫成效指数

【作 者】 易成栋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樊正德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小奇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高菠阳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大城市群收入溢价的劳动力吸引效应——基于中国三大城市群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分析

王金营 贾 娜

【摘 要】 文章以中美典型城市群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世界人口数据库美国微观数据(IPUMS),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方法,引入不同城市群劳动力收入溢价偏离程度,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岗位优势和劣势的收入效应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并通过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对比,以期为中国未来城市群发展提供借鉴。结果显示:(1)中国三大城市群中约50%的样本呈现为收入偏离的优化,比其他区域在劳动力吸引方面具有优势。波士华城市群通过高品质发展拥有更强的吸引聚集劳动力的能力。(2)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劳动力收入受单边向下偏离幅度较小、变动趋势平稳、收入吸引效应稳定且强劲;中国三大城市群劳动力收入下偏扭曲较大,而且在劳动力吸引上表现不够稳定。(3)劳动者到大城市群就业,能够避免在竞争市场中岗位搜寻的劣势。波士华城市群的经验表明,世界级城市群更高的国际分工定位与内部合理空间分工可规避过度竞争等带来的集聚劣势,以更高品质、更丰富的岗位选择为劳动力提供就业精准对接。因此,中国城市群应向这一方向发展。

【关键词】 城市群 波士华城市群 收入溢价 双边随机前沿 吸引效应

【作 者】 王金营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贾 娜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就业人口变动对财政养老水平的影响

穆 怀 中

【摘 要】 文章依据就业人口变动对财政养老水平影响的理论框架,构建财政养老再分配水平模型,分析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与财政养老水平上升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索缴费型养老与财政转移支付型养老模式转换的适度水平。研究发现:(1)在劳动力技术替代趋势下,就业人口变动影响缴费率,进而影响财政养老水平。根据就业人口预测数据测算,2010~2035年,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4.90个百分点,就业人口缴费水平下降0.73个百分点,使财政养老水平上升7.94个百分点。(2)劳动参与率影响就业人口变动并进一步影响财政养老水平。若2035年延迟退休到65岁,将使劳动参与率提升,而劳动参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财政养老再分配水平降低0.085个百分点。(3)依据就业人口变动对财政养老水平的影响,预计2025年用于财政养老再分配的资金将占GDP的2.62%,2035年将占GDP的4.56%,这样的财政养老支出属于适度水平。文章的研究结果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如何加大财政养老再分配力度,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就业人口比重 技术替代 财政养老水平 缴费型养老 转移支付

【作 者】 穆怀中 辽宁大学,教授。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基金需求规模预测

陈 璐 时晓爽

【摘 要】 文章使用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Markov模型测算健康状态转移概率,以17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现行政策为基础,预测2021~2030年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基金需求规模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队列效应显著影响老年人健康状态转移概率,较晚出生的人口队列具有明显的健康优势和生存优势。(2)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失能人数将是2021年的1.60倍,其中轻度失能的老年人规模最大,重度失能的老年人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6.50%。65岁及以上人口中,失能人数增幅最大的为75~79岁组,年均增长6.93%。2030年失能人群中女性将达到4 098.90万人,是男性的1.21倍。(3)按照低方案,2030年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基金需求规模为1 891.90亿元,约为2021年的2.14倍。高方案下的基金需求规模为低方案的5.66倍。2021~2030年3种方案下的基金需求规模年均增长率为8.68%。测算结果表明,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基金负担将日益加重。因此文章建议,试点政策的逐步推进要与筹资渠道、筹资水平及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将护理服务端口前移,从被动护理转向主动预防,在实现节约基金支出的同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 Markov模型 队列效应 长期护理保险 基金规模

【作 者】 陈 璐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时晓爽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健康代际传递与机制分析

李长安 杨智姣 薛 畅

【摘 要】 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中国居民健康代际传递的作用程度和传递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居民家庭存在健康代际传递现象,父代健康水平对子代健康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父代健康水平越好,越能提高子代健康水平向上提升的概率。(2)健康代际传递程度在子代是否与父代同住、子代受教育程度、城乡和性别方面存在异质性。父代健康行为方式会对子代产生影响;子代受教育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和大学及以上的健康代际传递程度较大;农村居民的健康代际传递程度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3)健康代际传递的3条可观测路径共解释代际相关性的35.2%,父代健康水平的直接效应对健康代际传递的贡献率最大,提高父代健康认知有利于促进健康代际正向传递。因此,需要构建阻隔代际健康不良传递的机制,重视健康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提高全民健康的公共政策应以家庭为单位,促进家庭健康代际良性互动。

【关键词】 健康代际传递 传递机制 异质性 工具变量法

【作 者】 李长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杨智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 薛 畅 北京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

技术创新模式转变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

袁冬梅 周 磊 袁 礼

【摘 要】 文章利用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通过改变劳动力所处的任务区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就制造业上市公司总体而言,自主创新投入的提高会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并减少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考虑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后,高技术水平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均会增强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并缓解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不利影响,但强化了对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的负向影响;同时,国有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更偏向于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并减少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而民营企业则在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同时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变化不明显。因此,在推动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要实现“稳就业”并促进劳动力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匹配,既要继续加强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也要大力支持传统行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以降低自主创新对部分劳动力就业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就业结构 技术水平 要素投入结构 企业所有制

【作 者】 袁冬梅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周 磊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袁 礼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本地—邻地”的视角

夏海波  刘耀彬   沈正兰

【摘 要】 文章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劳动力就业水平提升,并具有波动递减的动态效应。(2)细分行业考察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抑制制造业就业,且挤出效应持续3年,而对服务业就业影响表现出“挤出—补偿”效应并存的结构性特征。(3)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缓解劳动力错配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积极影响。(4)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正外部性”的空间网络效应且邻地效应大于本地效应,主要通过改善邻地劳动力错配带动周边城市就业。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梅特卡夫法则”强化城市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本地—邻地”劳动力就业均衡发展。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 宽带中国 劳动力就业 双重差分 空间杜宾

【作 者】 夏海波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耀彬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沈正兰 南昌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中国流动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分层研究

齐明珠 王 亚

【摘 要】 文章利用2015和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流动人口内部结构性分化特征,从公共服务获得度、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3个维度构建社会经济分层框架,并结合2019年北京市调研数据,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分层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及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国流动人口社会经济分层体系中,公共服务获得度的影响最大,而以往研究中常用的职业声望差异较小。(2)中国流动人口按资本、专业、蓝领、弱势四组分层,呈现两端收缩、重心偏下的结构,中层及以上发育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演进提升。(3)流动人口分层结构处于上移的趋势中。(4)城—城流动人口的分层结构更优,但未形成“橄榄”形,在“本地化”工作中需要“分层推进,分类指导”。(5)教育是造成分层差异的根本原因,提升教育水平是未来形成健康稳定分层结构的基础。文章提出完善社会培训体系、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促进流动人口人力资本优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分层结构 社会经济分层指数 人力资本

【作 者】 齐明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教授; 王 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出处: